北京古观象台(简称“古台”)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家天文台之一,以建筑完整、天文仪器精美、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2023年,为更好的展现古台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北京天文馆梳理古台发展历史沿革,提炼古台科普价值,通过多种方式的有益尝试,扩大古台的宣传力度,期望在古台进一步保护和规划中体现文物保护传承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古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结合的重要代表,是展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最佳场所之一。以古台圭表日影影长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关系为切入点,北京天文馆与多家新闻媒体合作拍摄了系列科普短片,讲述农历时间立法,帮助人们理解节气,理解古代先民如何利用节气指导农耕。利用古台恢弘的建筑、庄严的古仪为背景,天文馆联合新华社拍摄纪录片《大道之源》,以景喻情加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哲学理念,以简洁的古仪画面,淡雅的背景音乐,将观众的思想带入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哲学史观。
放眼世界著名的天文台,古台保存相对完整,不仅在历史上持续观测时间最长,在当今仍承担着重要的科教功能。今年以来,古台承接采访报道30余次,拍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纪录片2部,主要讲述了古台对北京中轴线的定标作用。此外,古台作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第二季大型真人秀节目的取景地,通过展现北京中轴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断焕发新颜的发展变化,表达中国文化之美,体现中国式现代化。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节目镜头
古台也是明清中外科技交流的重要见证。中西天文学交流从元代太史院建立时期开始,到明末清初发展到高峰,台顶陈列的八架古仪就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珍贵成果。玑衡抚辰仪建成于1754年,由时任清朝乾隆年间钦天监监正的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设计监制。2023年底,北京天文馆完成了玑衡抚辰仪的复制工作,目前该复制品已经运往斯洛文尼亚,作为中斯友好纪念碑为增进两国传统友谊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北京天文馆以“刘松龄”“玑衡抚辰仪复制”为脉络,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录制专题电视节目“国际友人在北京”,讲述“克隆”玑衡抚辰仪的故事,还通过北京日报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未来,北京天文馆将继续挖掘古台历史文化和天文知识普及的双重价值,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全国示范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古台独特的历史定位以及文物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形式,将天文学故事与中华文明历史紧密结合,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坚定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
(图/文:赵金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100044) | 电话:(010)51583311、68312517 | 传真: (010)51583312
Copyright@ 1999- 北京天文馆 京ICP备050676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