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馆内动态

科艺融 合美美与共——天文馆“大火星”-清华美院“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项目纪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5日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6月,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全国发布遴选公告。其中“中华文物我来画”活动,计划遴选出10支美术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与相关文物保护单位联系,联合开展描绘文物类志愿服务,自主创作一批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并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创作成果。

公告发布后,北京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本着“馆校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思路,第一时间主动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委取得联系。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完成组队,北京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委志愿组副书记联合带队,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进行文物科普讲授和艺术作品科学性把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泛征集、择优选择10名政治作风过硬、志愿经验丰富、专业特长不同的同学加入创作实施团队。之后双方就申报团队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人数、服务地点、文物选择等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商讨,制定了“中华文物我来画”项目志愿服务计划。

01.jpg

该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有230所高校和10个社会组织的454支志愿服务团队提交了申报材料。主办单位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专家,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最终遴选确定了10支“中华文物我来画”入选团队。天文馆“大火星”-清华美院美美与共志愿服务队成功入围。项目在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古观象台实施,以台顶八架国家⼀级文物、清代铜制天文观测仪器群为依托开展艺术创作,将这些清代观象授时的国之重器,利用美术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凸显其气势雄伟、铸造精湛的外形特色,和西学东渐、探索深空的历史内涵。

 

9月,清华美院学生志愿者集体前往北京古观象台,开展科普学习、实地考察、写生创作、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同学们在聆听科技辅导员讲解的同时,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详尽了解台顶八架古天文仪器的细节构造、使用方式和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在古台工作人员的帮助配合下,同学们进行了文物的实地写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自己观察与理解的文物形态,梳理文物细节的具体构造,为之后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并充分领略到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研究的魅力。活动最后,美院的同学们与天文馆“大火星”志愿工作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学生们对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负责人就调查研究、素材梳理、创作进度、表现形式等项目后续工作对同学们提出明确希望。

在经过5个月的推敲、创作和反复打磨后,由美术专业学生志愿者完成的这批美术作品在12月5日志愿者日与公众正式见面。它们在尊重科学原理、保留文物特征的同时,又充分显现出不同的人文思想内涵和较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在艺术形式、风格语言和技艺表现方面体现出八架中华文物的特点和魅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美术素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志愿者

摄影:志愿者于阗 陈子妍

文稿:志愿者 张梓林

视频制作:吴硕欣

项目策划:周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100044) | 电话:(010)51583311、68312517 | 传真: (010)51583312
Copyright@ 1999- 北京天文馆 京ICP备050676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594号

开放时间

周一、周三至周日开放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周二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请留意官网通知公告